依托技術創新 加快企業發展——淺談云南文山七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對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應用
云南文山七丹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3月,現有員工105人,主要依靠文山獨有的三七資源優勢,以飲片、藥材種植、原料銷售、系列保健食品、藥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企業。公司成立后致力于對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的不斷嘗試和應用,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公司自主產品研發體系,從而增強和提升了公司市場競爭的核心能力,加快了公司的發展進程。2010年公司年銷售收入達到1.6億元,上交稅金179萬元,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公司先后被評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州級重點龍頭企業、云南省省級成長型中小企業、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云南省創新型試點企業、云南省高新技術企業。
一、加快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適應廣大消費者需求,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對于每一個生產企業來說,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不斷開發新產品已勢在必行。
2010年公司飲片生產線建設完成,2011年6月整改完成,7月公司飲片生產線獲得飲片生產GMP證書,成為云南省第二家,文山州第一家通過新版GMP認證的飲片生產企業。該飲片生產線建設完成了文山首家超細三七粉生產線,該技術可將三七粉碎細度達到1200目,經過加工的產品可提高其在人體的吸收率,降低服用量。利用太陽能集熱技術與鍋爐聯合應用于三七加工過程中,降低能耗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縮短加工時間,提高產品質量,同時也是國內首家利用太陽能技術干燥中藥材的生產示范線,該技術的利用為改變三七帶土交易提供了平臺。根據“三七生打熟補”的藥用原理,改進現行熟三七粉加工方法,利用鮮品三七直接進行蒸制處理,提高熟三七的補血活性。
公司與文山三七研究院、昆明船舶有限公司合作,利用熱回流原理,建設完成了全自動三七總苷提取生產線一條,達到年加工干三七600噸的生產能力,同時公司引進的真空帶式干燥機采用數字化控制技術,實現了動態真空干燥過程中的自動檢測和控制,在整個干燥過程中,物料處于真空、封閉環境,干燥過程溫和,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物料的穩定性,確保產品質量。
2011年9月公司保健食品生產線建設完成,建設了硬膠囊、軟膠囊、片劑、顆粒劑生產線。10月保健食品車間獲得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GMP認證,使公司成為文山州第一家具有保健食品委托加工能力的生產企業,建成的軟膠囊生產線為全州第一條軟膠囊生產線。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自主創新是第一競爭力。七丹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使產品在競爭和挑戰中脫穎而出,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為公司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二、加強研發團隊建設,為技術創新提供人才保證
現代企業的競爭,其核心是人才的競爭,沒有優秀人才的聚積,公司發展將無從談起。七丹公司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為加強企業自主技術研發能力,為加快消化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的速度,公司加大了科技開發投入,建立高標準的研發目標,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聘用了技術高、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到公司任職。聘用了文山三七研究院崔秀明博士為公司技術專家顧問,負責三七GAP種植、新產品開發研究。2009年在云南省科技廳支持下,公司成功引進了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研究所所長、王崢濤教授為公司的技術負責人,主要從事新產品開發。王崢濤教授的引進為公司技術創新、自主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實現了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最大化應用,更快更好的實現了產品生產的技術化、高效化,增強了公司自身發展的內在潛能和后勁力。同時公司引入競爭機制,始終堅持“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升能降”的管理原則,促使了一批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成為公司發展的新生力量。
三、 通過技術聯盟、合作開發,為技術創新注入活力
建立合作開發聯盟、技術轉讓合作,以及積極利用社會科研力量,加強“產、學、研”聯合,是加快企業技術開發的速度,降低企業單獨進行研發所帶來的技術不兼容的風險的重要途徑。
七丹公司通過“產、學、研”聯合,為公司技術創新奠定了基礎。公司先后與文山三七研究院聯合,進行了紅三七系列產品、三七系列保健食品的開發研究工作;通過與云南師范大學太陽能研究所、云南省三七農業工程實驗室合作,建成了云南省首條太陽能干燥生產示范線;通過與昆明船舶設備有限公司、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研究所合作建議了全自動化的熱回流皂苷提取生產線;通過與上海中醫大學聯合,進行了具有抗肝纖維化的新產品開發;通過與牙膏生產企業交流合作,進行了三七印象牙膏系列的研究開發。
技術創新是一個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根本。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的應用,增強了七丹公司的自主品牌創新的能力,以市場為導向開發新產品的能力,提升了七丹公司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了產品層次,降低了生產成本,增長了經濟效益,從根本上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競爭能力,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壯大。(本文作者:高明菊 楊武艷)